导读:《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确立“两步走”的实施路径,强调技术迭代与业务稳定之间的动态平衡,并突出无人运维、智能采样及黑灯实验室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该方案提出了一条从“数据底座-智能工具-场景赋能”的发展路径,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
一、正确认识数智化转型的重大意义
(一) 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根据《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需构建一个集成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以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数智化转型不仅是对监测业务需求和运行模式进行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步骤,也是为了适应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这包括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促进监测网络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监测全流程的智能化,从而提升跨介质、跨区域的一体化水平。
(二) 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创新引擎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对监测网络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智化转型需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的需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重构“感知-传输-分析-决策”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生产效能,并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学化的决策依据。
(三)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
数智化转型是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通过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设备国产化率以及加强质量管理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数据应用和产业协同,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二、《方案》的亮点与特色
(一) 强化总体设计,确保实际可行
《方案》聚焦生态环境管理需求,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如加强新型感知技术的应用、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等。同时,《方案》设定了“两步走”的目标,即到2027年大幅提升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在重点区域探索新一代监测网络;到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建成监测“智慧大脑”。
(二) 锚定转型里程碑,明确任务节点
《方案》明确了构建新一代智能感知网络的目标,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空气和地表水监测站的智能化改造,显著降低运维成本并提高效率。此外,《方案》还提出了建设复杂网络智能运维控制平台和打造数据驱动的监测“智慧大脑”,以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 加强现代科学管理,推进规范化进程
《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数智化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穿透式监管体系,并鼓励科技创新协同。同时,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云资源池,确保重要业务模块的数据安全和容灾备份。
三、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总站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在数智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 强化数智化理念
需要从传统思维转向数据驱动思维,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同时,要构建卓越领先的文化氛围,注重人才培养,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二) 扎实推进转型任务落实
围绕《方案》设定的“两步走”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进度安排和技术测试计划。重点开展老旧设备更新与数智化改造,开发关键功能模块,搭建智慧调度与管理平台。
(三) 加强新技术评估与应用
加速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开展基于新技术的业务场景优化设计,提升技术测试验证能力,并鼓励试点先行,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降低改革风险,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