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当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监测仍处于初级阶段。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首要任务,以实现整个监测过程可追溯为目标,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监测能力,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为近岸海域水质目标考核、重点海域治理以及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了响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旨在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现代化改革,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并明确了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方向。
一、数智化赋能,增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通过1359个国家级监控点位,构建了覆盖管辖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反映海水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数据支持。然而,在技术装备方面仍有待加强,例如依赖传统船舶采样方法、海上采样的困难性及耗时长、手工操作影响数据质量等问题。因此,需要加速推进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转型,以便实时获取连续性的监测数据,从而提高对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支持力度。
二、资源整合,共同推进数智化转型和能力提升
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流域海域监测机构和技术资源,建立了“1+3+N”的一体化运行模式。未来将聚焦于船载走航自动监测、无人自动实验室建设、无人机智能采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遥感自动化监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巩固基础,保障监测数据质量
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新颖性是监测工作的核心要求。应始终重视监测数据质量,确保监测过程全程可追溯,同时建立健全数智化监测设备量值溯源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标准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和AI算法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一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遵循《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的要求,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实施,注重自主可控的发展原则,加速推进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智化进程,以满足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并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