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得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异军突起。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74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950亿元。
其中,环境传感器因其便携、智能、多样化等特性而受到大众青睐,气体传感器、水环境检测传感器、土壤污染检测传感器更是被称为环境监测系统的“三大基石”。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升级以及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发水平的提升。
全球传感器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0年增长速度达20%以上。2011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传感器市场增速比2010年下滑5%,市场规模为828亿美元。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201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952亿美元,到了201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055亿美元。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将不断增多,2016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1700亿美元,增速达到9.7%。截止到2017年末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到1900亿美元。
2010-2017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995亿元,同比增长15%。到了201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6亿元,同比增长13.2%。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长为约1300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472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13%,预计到了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327亿元。
2015-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我国传感器的产业生态日趋完备,设计、制造等环节均有骨干企业参与其中,一些科研机构也建立了相关服务平台,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然而,由于行业起步晚、竞争压力大,我国传感器发展依然面临四大困境。
1、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传感器的设计技术囊括了多种学科、理论、材料和工艺知识,突破起来十分困难,目前,在人才匮乏、研发成本高昂、企业恶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国还没有突破传感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
2、产业化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实力的落后,行业发展规范尚未形成,导致国内传感器产品不配套且不成系列,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现象的多发,使得产品可靠性较差、低端偏移较为严重,产业化程度与品种和系列不成正比,只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3、资源不集中
目前我国传感器企业有1600余家,但大都以小微企业为主,盈利能力不强,缺乏技术引领的龙头企业,最终导致资金、技术、企业布局、产业结构、市场等方面都变现出分散的状态,资源得不到有效集中,产业发展也迟迟无法走向成熟。
4、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由于传感器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和产业基础都较为薄弱,加之涉及学科多,要求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导致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投身其中。此外,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也导致行业面临人才缺乏问题。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物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推动了物联网及传感器的发展。虽然我国传感器发展还面临难题未解,但在整体政策及市场向好的条件下,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依然有望提升技术从而摄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今,传感器技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遥感监测、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中的传感器的年需增长量也正不断上升。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我国传感器企业需直面挑战,加强新型传感器的自主研发,同时加速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国产品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推动产业进入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