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报告(2019年)》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自然资源部依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面向自然资源部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推进卫星观测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建设,推动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支撑构建现代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体系,卫星影像获取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自然资源部主体业务、开展省级卫星应用等方面成效显著,卫星应用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1 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持续完善
贯彻落实《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 2020年)》精神,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卫星观测体系建设。2019年,5米光学业务卫星和高分七号卫星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正式交付投入业务化使用,基本形成了光学、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种载荷协同观测,高、中、低分辨率互补的大规模、高频次、业务化卫星影像获取能力和数据保障体系。
其中,5米光学业务卫星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颗民用高光谱业务卫星,可有效获取宽幅高光谱及多光谱数据,可作为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海洋一号c卫星与2020年发射的海洋一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
数据接收方面,2019年,陆地卫星全年共计拍摄14897轨,接收数据总量2866tb,有效数据60.5万景;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网运行稳定,北京、海南(三亚、陵水)、牡丹江和杭州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系统工作正常,共接收海洋系列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a、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数据10704轨,高分系列卫星数据2646轨,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数据9172轨。
数据处理方面,2019年,在内蒙古包头和黑龙江肇东完成了陆地卫星辐射检校试验;在福建、江苏、山东和北京等地,开展了海洋二号b卫星雷达高度计有源定标器首次星地同步定标试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展了海洋二号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微波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在南海组织了海洋二号b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为卫星有效载荷性能标定及功能验证提供了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
2019年,完成资源三号双星传感器校正产品52.57万景,生产全国范围各类卫星数据数字正射影像产品(dom)1.6万余景,完成各类数据、产品质量检查近200万景。
2019年,处理海洋一号c卫星数据49.6 tb,海洋二号a卫星数据14.1tb,海洋二号b卫星数据6.5tb,中法海洋卫星数据3.5tb。
2 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9年,作为卫星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2019年5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就2019年省级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前期9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基础上,2019年分两批优选了22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形成了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家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模式全国总体一致、统筹发展,兼顾各省实际协调推进,为部省协同、统筹推动构建资源共享、创新高效、务实管用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为不断提升卫星遥感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协调联动的部省卫星应用技术体系正在形成。部级层面,在数据、产品、软件和技术服务上为省级中心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撑。省级层面,各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全面推进建设运行。
部、省、市、县卫星应用贯通服务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以湖南、江苏省级卫星中心作为试点,积极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在探索部、省、市、县(乡)贯通式服务中取得积极进展。
3 卫星遥感应用成效显著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切实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国产卫星应用“走出去”,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共享应用;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设了雄安新区卫星遥感即时监测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卫星遥感监测和雄安新区综合治理、监管业务的联通,为雄安新区的科学管控及综合执法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支撑国家极地战略,开展北极地区数据获取,有力支撑了北极航线保障,同时为科学考察队业务化提供海面风场、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产品,为“向阳红01”号科考船安全、高效开展第10次北极考察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撑。
保障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管理。高分二号等2米级卫星数据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表覆盖遥感监测成果实现了新增建设变化的“早发现”,为违法用地的“早制止、严查处”提供了实时、有效的信息支撑;自然资源生态遥感监测,为重点生态区、大江大河的系统性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遥感监测,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效信息支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遥感监测,为有效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基础性支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为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全国重点地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地质灾害防治遥感应用,以科学、高效的手段,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能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有力地支撑了国防建设、应急响应、东盟信息港建设,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提供了自主、权威、统一、高效的全球化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为空间管控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字中国时空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为全国15万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海洋基础地理数据更新,为海岸带规划、海洋经济普查和海岸带生态分区等提供服务;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在水利、公安、气象、农业等41个部门开展了广泛应用,并有效支撑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国家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海洋防灾减灾;开展卫星遥感应急保障,为各类应急保障需求提供客观、及时、准确的影像资料。
4 卫星遥感应用科技创新实现较大突破
“资源一号02c业务卫星工程及国土资源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创新发展了我国遥感业务卫星发展应用机制,填补了我国公益性民用陆地业务卫星发展的机制空白,实现了我国陆地遥感卫星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
“数字中国自然资源卫星立体遥感测绘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实现了多行业、大规模、系统化应用,形成的高精度、高保真dom、dsm产品,推广使用约4亿平方千米,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三大难题,全面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中心为主体,辐射31个省级中心,开创了国产高分辨率陆地卫星影像产品在国内、国际自然资源管理及各行业即时共享、高效利用的崭新局面。
自主海洋动力卫星台风监测新技术,基于自主海洋动力卫星(海洋二号)开展了台风监测的新技术研究,实现了海洋卫星风矢量向量模叠加算法的台风中心逐级自动定位技术。
西沙群岛典型岛礁立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初步构建了首个西沙岛礁变化监测遥感应用集成平台,为采用海洋遥感技术监测岛礁立体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该成果获得2018年度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
“雪龙”船船载遥感移动接收处理及航线保障服务系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大口径船载移动卫星遥感接收和处理系统。
5 卫星遥感应用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开展中法海洋卫星技术交流合作。中法海洋卫星发射后,中法双方多次联合对卫星波谱仪、散射计载荷技术指标,性能状态和数据产品质量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促进了中法海洋卫星业务与科研应用,扩大了中法海洋卫星的国际影响力。
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交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对接、合作,着力加强国产卫星应用技术国际化培训,包括卫星的数据处理、精度验证、云服务平台、应用案例、以及相关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服务进展,交流了我国国产卫星影像数据使用经验,提供卫星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全年累计开展国际培训4次近110人次,提升了相关国家卫星应用技术水平,彰显了我国卫星应用技术的先进优势。
为国际组织提供支撑保障。高效支撑地球观测组织亚太区工作;持续推动与欧洲气象卫星组织、皇家荷兰气象研究协会的深入合作,拓展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等其他欧洲区域性组织,芬兰气象研究所、西班牙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合作,在数据共享、数据接收与处理、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进行了互访和多次交流研讨,有力地促进了双方技术共享与合作,展示了卫星遥感应用实力;主动组织专家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带一路’国家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服务合作网及其应用”研讨会、国际电子与电器工程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分享中国卫星(600118)遥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为中国发声,宣传了中国遥感卫星应用方案,扩大了中国卫星遥感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展望2020年,自然资源部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卫星应用,把遥感数据产品、技术、软件转化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现实生产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编制形成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十四五”规划。第二,组织实施好卫星工程,建好卫星观测体系,为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提供持续、稳定、高效的数据保障。第三,推进卫星应用能力建设,保障卫星数据落地。第四,加强卫星遥感与自然资源管理深度融合,推进卫星遥感应用创新发展。第五,加强卫星应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夯实技术、人才基础。第六,加强卫星应用服务,推进卫星数据和应用成果共建共享共用。
更多精彩资讯,可关注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是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环境部政策,顺应环保行业智慧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供需两端打破交流壁垒而打造的一个全面、高端、智能的商贸技术对接交流平台!2025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将于6月3-5日在上海 | 国家会展中心(虹桥)盛大开幕。2025上海环境监测展(暨上海仪器仪表展)将继续扩大品牌优势,并联动上海国际水处理展、上海国际环保展等多展资源,打通工业、市政、环保三大领域,展示面积达15,000平米,预计将吸引400多家品牌企业参展,全面展示环境监测检测设备、过程控制及检验检测仪器仪表、智慧水务管理技术及系统、智慧物联系统、实验室分析设备、节能监测/计量仪表、第三方环境服务、智慧水文水利监测设备等前沿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为来自石油、化工、制药、电力能源、锂电等终端以及工程公司、检测机构、监测站、市政单位、水务集团、供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的25,000多名专业观众打造一站式采购交流平台。
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