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也能化身“移动环境监测站”?
“15日中午11时,淮海路pm2.5指数129、松虹路pm2.5指数138……”在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谭洪卫的电脑里,上海市大小路段根据污染指数的不同,显示出红橙黄等不同的颜色,实时空气质量一目了然。
如果你以为这些数据来自于固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站,那可就错了。这些几乎可达到每秒一更的数据皆来源于在上海大街小巷里穿梭的出租车。当出租车从你身边驶过的时候,它已经监测到你周边pm2.5的数据了。
–那么,出租车是如何变成“pm2.5移动监测站”的呢?
–嵌在出租车顶灯里的城市空气“监测鼻子”
一般来说,pm2.5监测数据来源于政府设立的环境质量监测站。这些监测站有着固定的位置,且数量较少。以上海为例,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0个国控站、16个市控区级监测站。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加密监测点覆盖街区和社区、快速监测提高实时性呢?
谭洪卫教授表示,“三年前,我们提出构建包括无人机载、车载、固定点三位一体的城市空气环境空间监测网络,并得到山东大学司书春副教授团队的响应和支持。我们选择把设备装在出租车顶灯里,这样监测高度与行人呼吸范围相近,到处跑的出租车也能将探测仪带进大街小巷、带到市民身边。”
据了解,出租车上的车载城市空气监测设备基于激光检测原理,安装在出租车顶灯上,克服了高温、高速、振动、风扰、雨雪等恶劣环境影响,可以同时监测pm2.5和pm10两项指标,实时传输位置和监测数据,成功实现了从固定点监测到全路网监测的转变,为大气污染监测开创了新思路。
“出租车移动监测”覆盖城区98%的道路
据介绍,上海首批30台出租车于2017年12月正式投放上海城市运行,基于出租车24小时连轴跑的特性,每台出租车一天能产生2.7万条左右的数据,基本覆盖了城市核心区域98%的道路。
“利用出租车这一移动监测站,可以每天积累大量的城市地面空气环境数据,为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谭洪卫教授举例说,比如在建筑工地附近、工厂区、餐饮街区等,容易及时监测到反映污染程度的pm2.5值,以此为依据,环保部门就可及时加强对这个工地的空气环境质量的监管或采取相应对策。“而这些细节,是固定监测点难以实现的。”
那么,道路的空气质量能代表区域的环境质量吗?&机动车尾气作为污染源之一,把探测器装在“污染源”上,真的没问题吗?
针对这一疑问,谭洪卫教授表示,随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升,尾气直接产生的pm2.5的量并不多,更多的则是pm2.5的“催化剂”和“原材料”,即氮氧化物气体和挥发性有机气体。pm2.5是这些排放废气在扩散过程中的二次生成物,所以载有探测装置的出租车并不会对采样当时产生较大影响,却能深入街区社区较好地发现和反映污染情况,监测环境更接近市民生活环境。
(节选自:东方网、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