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驱动需求刚性,市场空间逐步扩张
1.1、政策明确与考核问责驱动监测行业发展
政策明确空气质量和考核问责挂钩是推动监测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起步于 1970 年,正处于工农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加以粗放的加工消费方式,煤烟型污染较为突出。随着治污过程中酸雨和雾霾等问题对我国空气质量的影响,一系列政策、法律以及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推动着我国大气治理行业的持续进步。
2012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这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正发生的三个重大战略性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控制目标由排放总量控制转变为环境质量改善;(2)控制对象由主要关注燃煤污染物转变为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由以工业点源为主转变为多种污染源的综合控制;(3)管理模式由属地管理到区域联防联控管理。
在此基础上,2013 年 9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大气十条”是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纪元。“大气十条”中明确要求要“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同时提出“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推进环境卫星应用。建设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到 2015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等要求,有效推动了监测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后,2018 年 7 月 3 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 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行动计划》提出了六方面任务措施及各牵头部门,并明确了量化指标和完成时限;而其中对环境监测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要求为严格考核问责,一方面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目标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考核不合格地区取消有关生态文明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对于工作不力、责任不实、污染严重、问题突出地区将由生态环境部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并予以问责。
监测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驱动因素则是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建立和扩大。2012 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后,国家便启动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通过国控点对全国 74 个重点城市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及排名。2018 年 7 月,为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扩大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范围要求,重点城市扩大至 169 个,根据问题导向原则,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和城市纳入排名范围。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建立一方面通过末位约谈给予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领导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其他城市像排名靠前的城市学习,奖罚并用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事权上收则进一步打开了第三方运维服务市场
民众的关注度提升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保工作的重视度增强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快速发展,而国务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顶层设计——“大气十条”,则开启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纪元。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真正决定了大气监测运营市场逐步开放并且持续增长的是两个重要的政策法规:打开监测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及从本质上推动监测运营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指导意见》对监测运营市场的意义毋庸置疑。一直以来,监测运营业务都是由政府部门所属的环境检测机构开展,《指导意见》要求放开监测第三方服务市场,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政府职能效率,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监测运营行业发展,而另一方面,也是为同年 7 月颁布的《建设方案》中提出的监测事权上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事权上收后,市场空间增量在哪里?我们需要从各级监测站的职责转变来分析监测运营服务的市场空间。从国家层面来说,国控点运维服务第一轮(2016-2018 年)招标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推进了监测运维服务市场的发展;而从县级层面来说,污染源监管重心下移的落脚点便在县市一级环境监测站,而其本身的人员和设备又相对落后,叠加需求日益增长的乡村环保,未来最大的市场增量将出自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微观层面和市县一级环境监测站市场空间有机结合的,便是大气网格化的发展。
1.2、行业空间逐步扩张
在当前时点再看大气网格化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需要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进一步梳理。现在大气网格化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设备采购,通常附带一定年限的售后;第二种是针对网格化系统的运维和咨询服务采购(即单纯的服务合同),在该类采购中,先前提供设备的供应商相对更有优势;第三种则是现在最为常见的设备加运维咨询服务一体化的采购,更便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以先河环保的中标项目为例,既有第一类传统设备采购的“南宁市大气网格化监测设备采购项目”(合同额 528 万元,提供 28 套颗粒物监测系统(含配套设施)和 1 套数据监控中心),也有第二类单纯提供运营服务的“涿州市空气质量网格化运营维护项目”(合同额 146.5 万元,提供运营维护咨询服务),也有第三类设备+运维咨询一体化的“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空气网格化系统建设及咨询服务项目”(合同额 445.8 万元,提供各类监测系统设备以及一年的运营咨询服务)。
一般一套大气网格化设备的售价在 5~15 万左右,我们假设一套设备的售价是 10 万元;平均一个地级市下设辖区的面积在 100 万平方米左右,地级市的重要程度也决定了大气网格化点位一般会加密到 1km x 1km(常规是 3km x 3km),即 100 套设备/一个地级市辖区,那么一个地级市辖区的设备空间约为 1000 万元;另一方面,假设一个地级市辖区的运维服务合同约 500 万元/年。县级市、县随着面积的减少和重要性的降低,设备和运维空间依次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各省市行政区域数量的统计以及我们对大气网格化设备及运维服务单价的假设,我们测算得出,在不考虑乡镇网格化(一般采用大气环境监测站)进程的情况下,京津冀以及汾渭平原区域的大气网格化设备和运维服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 42.2 亿元和 22.6 亿元/年;如果进一步考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气网格化空间,上述区域的大气网格化设备和运维服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 63.2 亿元和 33 亿元/年。也就意味着两部分对应的大气网格化设备和运维服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 105.4 亿元和 55.6 亿元/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气网格化进展较快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网格化全面覆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汾渭平原及长江中游地区,因其空气质量相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网格化推进进度要视国家政策的下一步要求以及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而定。
2、数据运营前景广阔,驱动商业模式变革
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在预防性、及时性以及精准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手段智能化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成为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十三五”的环保政策热潮以及 ict 技术成熟背景下,我国智慧环保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环保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521亿元,同比增长10.85%, 2010-2018 年行业复合增速达到 19.31%。
目前智慧环保运营链条包括感知、传输、计算和应用。环境“大”数据包罗万象,在数据中心环节中完成,数据中心是智慧环保运营链条的核心环节。根据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如果增加智慧环保顶层设计,智慧环保产业链可分为感知物联、信息传输、云存储、应用工具、顶层设计等。
在感知层建设的基础上,数据运营和智能分析决策是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智慧环保重点投入还是以感知层为主,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智慧环保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智慧环保应用层主要为环境保护多个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是伴随着环境治理共同展开,例如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环境预警预报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等。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环保”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在环评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更加及时、完整的数据,提升环保部门的管理效率及环境保护效果,同时有效解决了人员缺乏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基于数据基础上的环境保护,有望实现环保监测与治理的正向循环,借助数据为环境改善提供决策依据。
2.1、数据运营业务驱动商业模式变革
以先河环保的《新安县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咨询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服务期一年,项目金额 347.7 万元,监测区域为新安县内。项目要求供应商提供包括数据软件管理平台、数据监控与污染排查、数据分析与方案编制、重污染天气管控与机制建设、专家会诊与技能培训服务等一整套的环保数据分析与运营解决方案:
数据软件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国控站、省控站等空气质量数据集成、地图展示、排名、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及统计分析;同时提供 android 版本手机 app 系统,包括地图分布、现状分析、预警推送等功能,便于相关信息在移动端实时查看。
数据监控与污染排查:通过派驻包括项目经理、数据分析专员、现场巡查专员在内的驻场服务团队,盯守辖区内监测数据,进行正常数据的定时推送以及异常数据的实时报送。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对污染源进行定位现场巡查,督促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及时处理。利用六参数走航车对重点区域建筑工地、企业厂界、交通干道等地进行开展走航或定点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分析与方案编制:对平台采集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提出管控建议,出具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报告。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修订重点区域管控、“一点一策”、各类污染专项整治等方案,助力环保局进行环境治理决策,并对各行业各部门实施管控指令情况进行评估。
重污染天气管控与机制建设:驻场团队对气象情况实时分析和研判,提前预测不利气象条件,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过程的级别、范围、时间进行提前预警,为重污染管控提供充足的应对时间。在此基础上协助客户做重污染过程监控与管控,并对结果做分析与评估。此外协助客户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会商研判机制,以及网格化执法调度管理机制建设等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
专家会诊与技能培训服务:聘请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专家,对当地大气环境状况进行把脉问诊、分析研判,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向、重点、措施优化等等提出指导意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包括大气环境基础知识、空气质量指数及排名相关知识、环境监管相关知识等技能培训。
从上可知这类运营项目中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在于环保数据分析等行业知识,以及基于相关指标提供环境改善方案的行业经验。同时对于一家供应商而言,深度参与一个区县的环境治理,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的熟悉会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环保治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到包括攻坚办、公安、交警、城管、住建等多个职能部门,而供应商在其中起到了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建立成熟完善的污染防治机制,从而形成自己相比外部供应商的特有的粘性。
基于环境监测基础上的数据运营服务带来环境改善效果明显。佳华科技2014 年 9 月与北京市通州区环境保护局签订通州区环保局大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合同,搭建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工业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等综合信息化系统,并提供数据运营及环境改善方案建议,2015 年 1 月开始投入使用。2015 年,通州区 so2、no2、pm2.5、pm10 的年平均浓度改善率分别为 30.21%、7.93%、12.65%和 10.59%,其中 pm2.5 改善率超出当年北京市 pm2.5 的平均改善率 8.56%,居全市第二位,在一年时间,甩掉了两项在全市垫底的局面;2016 年通州区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6 年 1-4 月份,通州区 pm2.5 累计浓度下降 32.7%,成为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一个区;2016 年前 6 个月,通州区改善率连续 6 个月保持全市第一,建立了全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通州模式”。
2.2、稳健可持续的生意模式有望带来板块公司估值重构
数据运营业务带来按年收费更稳健且持续的服务收入。环境保护数据服务业务都是按年收费,一般都是两年一签或者三年一签。比如先河环保中标的《自贡市水网格化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平台项目》,项目服务费总计 5727 万元,有效服务期三年,项目服务费在三年内每年支付 1909 万元。再比如佳华科技的通州项目,公司 2016 年至 2019 年前三季度来自于通州区环保局的收入分别为 1823 万元、720 万元、2352 万元和 1968 万元,占总营收的 6%、 2%、6%和 7%。
高用户粘性,叠加单客户潜在年收入贡献提升,有望带来板块公司估值重构。在地方环保治理改善中,数据运营服务商重度参与,是重要的方案制定及落地执行的辅助方,也是形成稳固的多部门联动治污机制的重要协调方,先发优势加上不可或缺性带来高的用户粘性,形成每年稳固的收入贡献。同时环境指标改善越后越难,对应的对于技术、人力的投入也会越来越高,单客户潜在的年收入贡献长期有望呈上升趋势。付款条件一般都是按年支付,供应商主要是人力及信息化投入相对有限,有望形成良性的现金流。单客户稳健可持续,且收入有望持续提升,并有良好的现金流贡献的生意模式,将抵消设备业务的周期性,有望带来板块公司的估值重构。